2022/09/02     

當醫療碰到科技~蹦!「智慧醫療」

一次解析智慧醫療未來台灣醫療發展走向

19世紀後,醫療在科技協助下進步飛快,將人類平均壽命從40歲延長到了80歲;然而,醫療體系也因此受到考驗,台灣老化的腳步比世界更快,國發會估計,2032年,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1/4。然而健保可能破產、醫師、護士因低薪過勞而逃離大醫院。

病人即將暴增,醫護卻持續短缺,若沿用目前的高醫療照護標準,而不推動結構性改變,健康照顧系統極可能崩盤。若導入AI、自動化等科技,從看診前的病人自主管理、看診中的醫師診斷輔助,到看診後病人能受到遠距照護。能提升醫療照顧效能,讓醫護有更多時間照顧病人,進而提振士氣、提高留任率,解決眼前的挑戰,穿戴型裝置能偵測到身體的狀況,藉由即時的感知,及大量的資料比對分析後進行歸納並判讀做出反應,再做出最合適當下的處理及支援。透過智慧醫療,解決了目前醫療體系所面臨的許多困境。

智慧醫療包含哪些科技應用?
最常用於智慧醫療的新科技,英文字母首字正好是「ABCDEF」AI人工智慧、Blockchain區塊鏈、Cloud雲端、Data數據、Edge Computing、Fifth Generation(5G)。

智慧醫療將影響六大領域,包括慢性病管理、自主管理與疾病預防、疾病診斷、診斷分流、臨床決策支援與照護服務。能改善醫療成效、病患經驗,使醫療服務更可親,進而增加醫護體系的效能,照顧更多病患,避免醫護人員過勞。

智慧醫療棘手困境:台灣缺乏醫療軟體生態、科技與醫療溝通成本高、受限醫療數據涉及病人個資,難以取得,使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,比製造、交通等產業都慢。人工智慧醫療服務必須取得主管機關、衛福部食藥署核准,才能用於醫療診斷。但食藥署過去管理的是醫材,相關要求並不適用於軟體,健保局也尚未同意以健保給付人工智慧醫療服務。若全盤投入可能研發可能是個危機。